“互联网+”智慧森防来源: 日期:[2017-09-08]
“互联网+”智慧森防由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四川省林业信息中心牵头,联合成都乐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系统建设历时8年,前后经过“业务数据省集中、WebGIS、移动GIS、TGIS、移动互联网、森防云服务、林业数据共享服务、林业有害生物大数据分析”等多个技术应用阶段,形成了林业资源数据共享平台、通用调查任务制作和发布平台、林业调查工作管理平台、林业调查即时通信平台、森防大数据监测分析预警平台、森防社会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图书编辑和查询平台为核心的智慧森防管理体系,关键技术之一的“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在四川、浙江、安徽和湖北等省应用推广,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普查、核查、预测预报、督查督办、产地检疫、防治等多个业务的管理信息化,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效显著。
一、建设成果
(一)体现协同化办公的林业资源数据共享平台;
(二)指导性、参与性、易用性、可扩展性特点突出,普及性和专业性兼顾,可自定义的通用调查任务制作和发布平台;
(三)大数据决策、智能性生产特征明显,智慧型调查活动规划、调度、监管、评价的林业调查工作管理平台;
(四)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实时音视频、报表、报文传输和实时通信的林业调查即时通信平台;
(五)基于TGIS的、立体化感知特征明显的森防大数据监测分析预警平台;
(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森防有偿调查、防治物资供应和服务提供的森防社会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七)基于“互联网+”及数据共享平台的林业有害生物百科大全电子图书编辑和查询平台。
二、创新应用
(一)跨界融合
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将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门、林农林企、专业性监测防治社会化服务机构、林业其他协作部门(资源、造林、林政等)的利益、能力和诉求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实现了由传统的仅依靠森防管理部门极其有限的专业技术人员单打独斗,相关部门各自为政,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的状态,向多部门多行业、全民参与,协调共生,利益最大的转变,使得森林健康的管护既有全面性又有专业分析决策调度能力的集中协调性,是典型的“互联网+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建设实践。
(二)创新驱动
1.组织创新
通过系统建设,将各级森防机构从基础的调查工作中解放出来,重回分析、决策、协调、指导、组织等本位工作;
通过系统建设,为整合、发挥科研院所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提供了便利渠道;
通过系统建设,充分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生态安全的热情,汇聚了社会闲散资源,有效地充实了调查队伍,普及了林业生态文明,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增加了手段。
2.模式创新
通过系统建设,将长期以来的单一僵化的计划指令执行模式创新为实时动态调度的普遍性和针对性兼顾、强度和粒度更加合理的复合形态工作模式,确保了森防调查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重树结构
打破了原有的森防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提高便民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林农及基层各相关利益体的主动作用,在“互联网+森林健康治理”方式上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
(四)尊重人性
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地尊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而“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林业生态百科、微博、微信公众号、APP、远程视频、个人生态家园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实现用户的参与,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系统立足林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基层人员的艰辛,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相关技术的综合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基层林业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并充分汇聚各行业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让其个人劳动价值和技术财富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开放生态
“互联网+”的生态是开放的。通过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上的“互联网+建设实践”,把森林健康生态开放出来,把维护森林健康的诉求开放出来,把科研院所、防治企业的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森林健康生态决定的市场驱动,让所有维护森林健康的参与者都有机会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六)链接一切
链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在本次建设活动中,将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科研成果和科研调查需求,林农林企的咨询和实地举报、报告和一般性踏查调查能力,防治单位的技术咨询需求、市场机会的寻找、产品研发方向和研发资源协作,业务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决策协调能力等森防监测预警工作中相关信息资源和工作资源进行了有效的链接。同时,为后续多源链接林业其他部门以及社会其他行业部门预备了标准接口,为更大范围的林业“互联网+”建设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建设成效
通过在“互联网+智慧林业资源监管”“互联网+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领域的建设经验积累,系统建设着重于“互联网+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方面,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彻底解决了森防工作长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一)解决森防调查不全面,调查不及时,调查不准确、调查资源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1.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利用大数据决策能力,智能、科学地规划调查对象、调查区域、类别和时间,确定调查强度和调查精度,科学分配调查资源;
2.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及时通信,动态、高效地调度调查活动和调查资源;
3.跨界融合,打破封闭式的专业调查形态,采取有偿购买调查数据和提供咨询的方式,发动一切可参与调查和咨询的人员,充实调查资源,扩大森防调查范围,夯实调查强度;
4.集中专业技术资源,利用计算机运算高效的优点,搭建森防调查云服务平台,为森防调查活动中的相关人员提供及时通信、调查区域引导、远程诊断、林业基础数据查询、调查数据逻辑检查等服务,实时响应调查中的服务请求,及时指导、协助,提高调查质量和效率。
(二)解决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分析能力支撑弱,依据不可靠、不全面、数据量少,分析效率低,预警不及时的问题
1.利用森防调查云服务平台,汇聚各地科研院所、森防专业技术骨干等资源,开放分析模型编辑手段,共同建设、验证、维护分析预测预报模型;
2.自定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预案,自动响应,自动发布虫情趋势预报;
3.通过全面的空间对象数据建模,高效率的空间分析算法,林业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大数据决策分析能力,规范鲜明的图形特征,立体感知,森防主管机构可以直观地审视森林健康态势,监测和防治资源配置,趋势预演,预案模拟等,极大地提高了分析决策能力。
(三)解决森防调查活动绩效考评不及时可靠,管理不强硬,监督不到位,举措针对性差问题
1.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森防调查活动行为进行全要素自动数据采集,使得调查活动考评要素齐全、真实有据;
2.利用综合评价系统,实时指导、协助、督导调查行为,调整、调度调查资源,协同共享,督促和提高调查绩效,规避调查风险,提高调查积极性;对调查中存在的缺陷,能自动提示、指导和警告;
3.考评方案自定义,便于根据管理思路灵活调整、修订。
(四)解决预防防治沟通难,时效差,市场机会不透明,便民服务能力弱问题
1.利用微信公众号、森防APP、官方门户网站等多种途径发布和获取实时森防调查成果、森防虫情动态、森防趋势预报、防治办法等,森防行政管理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林农林企业和社会化监测和防治服务提供商之间,可针对具体问题及时沟通,咨询答疑,商业机会发现、咨询和获取;
2.利用趋势性预测预报,指导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提供商和林农林企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合理规划科学高效的预防防治规划;
3.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手段,为林农林业及时报告、举报林业有害生物状况,咨询答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提高便民服务能力,同时也为森防调查提供了宝贵信息。
(五)解决科研数据采集难,持续性难的问题
特别针对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中,要求调查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专业技能要求低的科研调查工作,可利用本系统各大模块,制订调查规划、方法指引、方案和调查表,并向潜在的调查资源发布调查意向,实时掌控调查进度和质量,及时指导,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调查工作。
四、可推广、可复制性
在国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领域,其业务需求背景类似,本系统的建设目标一致性高。
经过4个省级部门,近500个县级单位的实际运行,常年的磨合、改造升级,结合本系统科学、规范的架构,严格的质量控制,其健壮性和可扩展性强,简单易用,维护简单,投资低廉。
本系统架构抽象程度高,通用性强,结合本系统技术特点,可以很低廉的代价,平滑扩充到林业所有调查活动中及其他所有移动调查活动中去。
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上的“互联网+建设实践”,把森林健康生态开放出来,把维护森林健康的诉求开放出来,把科研院所、防治企业的孤岛式创新链接起来,让研发由森林健康生态决定的市场驱动,让所有维护森林健康的参与者都有机会创造价值、实现价值。